《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对五志、五志过极的论述及胃食管反流与五志过极辨证关系的笔记

岐黄探讨 杏林学徒 3周前 (09-01) 32次浏览 0个评论

《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对五志、五志过极的论述及胃食管反流与五志过极辨证关系的笔记

“五志”出自《黄帝内经》,其中记载“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文中指出五脏化生“五气”,而“五志”由“五气”化生,包括怒、喜、思、忧、恐,故“五志”对应五脏。喜怒之情,人皆有之。正常情况下,“五志”不会导致疾病,但“五志过极”会影响气血运行及阴阳平衡进而损伤对应脏腑,影响其生理功能。

一、什么是“五志过极”?

“五志过极”是指怒喜思忧恐5种情志中的1种或多种情志体验程度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历代经典对“五志过极”致病有不同的阐述。

1、《黄帝内经·素问》曰:“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玉机真藏论》曰:“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并且根据五行学说提出情志相胜疗法,“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中提及“怒气则上气不可忍……恚气则积聚在心下,心满不得饮食”。

3、《景岳全书》又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五志过极影响人之气机运行乃病。

4、金元时期的情志致病理论日趋丰富,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完素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病机十九条基础上提出“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的观点,即“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5、五志过则郁,郁结则化火,伤及五脏会诱发疾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怒则影响肝之疏泄,气郁化火,肝火上亢,导致昏厥,即诱发中风。

 “五志过极”与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关系

二、 “五志过极”与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关系

的病位在食管,为胃气所主,胃为中央土,与脾相表里,上接心肺,下连肝肾,与五脏关联密切。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提出“五志过极皆可化火”,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诸逆上冲,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认为“五志过极”可伤及五脏或化火诱发吐酸。

1、怒极伤肝,克犯胃土

肝木在志为怒,怒极伤肝。“酸者,肝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症因脉治》中记载:“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肝在五味中对应酸,暴怒伤肝,影响气机升降,肝气不升,中气不降,气郁化火,致肝胃郁热,故导致胁痛、嗳气、烧心反酸之症。因此,怒极伤肝,肝失疏泄,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疏泄脾土失职,则脾胃气机升降异常,致胃失和降,出现吐酸等症。

2、喜极伤心,母病及子

心为君主之官,为气血之大主,胃土为心火之子,胃喜润泽,脾胃气血的化生有赖于心阴的濡润、心阳的温煦。《灵枢》曰:“心气实则笑不休。”指心气实则精神亢奋。喜生于心,又反作用于心,过喜则心气涣散,而心以阳气为用,即“暴喜伤阳”。《脾胃论》曰:“心君不宁……不能生血脉。”过喜伤心之阴血,而胃土需依靠血的濡润才能阴阳平和,故出现烧心。《辨证录》中记载:“心火本生胃,有母子谊。”胃阳有赖于心阳的温煦,腐熟、通降功能得用,即母安则子和。《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气为病;心为噫……胃为哕。”若心阳不能温煦脾胃之土,升降失司,则气血无以化生,浊阴上逆,发为反流、烧心等症状。

3、思极伤脾,胃失和降

脾在志为思,为后天之本,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寿世保元》谓:“脾居其间,附胃磨动,所以谷气消而转输也。”脾主运化,脾气散精使谷气消散,胃气方能通降。《黄帝内经》曰:“思则伤脾。”《素问·举痛论篇》云:“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过思则气结,影响脾运化水谷、气机升降的功能,气机不畅,聚于中焦,升降失司,出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侵袭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呃逆等症。正如《脾胃论》云:“脾胃既虚,不能升浮……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4、悲极伤肺,浊气上逆

肺在志为悲,为气之本。《素问》言:“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悲则气消,则心气急……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气消矣。”过度悲伤会影响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另外,《医醇剩义》言:“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伤寒杂病论义疏·平脉法》中提及:“凡上焦欠亨,多令胃逆。”上焦气机不畅,肺气肃降失常,胃气不能和降,化谷为酸,随浊气上逆,侵袭食管,引起反酸、烧心、呃逆等症。

5、恐极伤肾,气浮无根

肾在志为恐,为先天之本。叶天士言:“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胃喜柔润。”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胃宜润则降”。肾精濡润胃体,为胃气下降之前提。《素问》曰:“恐则伤肾。”主要表现在伤肾精、伤肾气、伤肾阳3个方面。如《灵枢》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肾藏精,为生之本,故伤精进而伤及肾阴,则胃失濡润。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胃受纳腐熟的功能,须依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推动,若伤及肾阳,胃失于温煦,则胃受纳腐熟失常,导致胃失和降,胃失开合,胃气上逆,而发为反流、呕逆之病症。

喜欢 (0)
[]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