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脉诊的研究及后世医家对脉诊的解读心得。《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著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脉诊的内容。关于《内经》中诊脉的方法, 可以说是丰富多样,而每一脉法又各具特色, 有所不同, 但缺乏系统详尽的总结。关晓光等以此入手, 将其归结为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遍身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色脉合诊、寸口脉法等6 种。何绪良概括为7 种诊脉方法, 除与上面类似的三部九候诊脉法、全身经络脉诊法、口诊脉法( 即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对照诊脉法外, 还有寸口尺肤合参诊法、虚里诊法及弹踝诊法。王敏等加以详细概括。

《内经》对脉诊的研究及后世医家对脉诊的解读心得

  除以上记述之外, 还有许多特殊诊脉方法。如手少阴脉诊法本属三部九候诊法范畴, 然《内经》时期常专为辨孕脉之用。并且列出诸多学者对《内经》中脉诊方法归属的多个探讨热点, 如《内经》中的“不动经脉诊法”是否归属脉诊法范畴; 有学者将“十二经脉诊法”(遍诊法)列入《内经》脉诊方法之中, 而《内经》无十二经脉诊法。

  后世医家对其具体定位亦无定论, 故归类于《内经》中似显牵强; 将“寸口尺肤合参诊法”归于《内经》脉法, 后世学者对尺肤诊具体实施方法有争议等。赵京生 通过对《内经》等文献分析得出, 经脉与脉经的形成有共同的认识基础, 一些古老诊脉法与经脉密不可分, 体现于中医理论形成的早期阶段。这对于阐释“经脉”本质、理解经络学说有重要意义。还有学者联系临床, 以诊脉指导针灸治疗。诸毅晖等 研究《灵枢》认为诊脉指导针灸立法、取穴、补泻、疗效和禁忌散见于多个篇章。“凡将用针, 必先诊脉, 视气之剧易, 乃可以治也”。说明在针灸临证中须先诊脉, 通过诊脉察知经络脏腑虚实, 指导针灸治疗。故诊脉决定针灸方法、针灸补泻、针灸取穴, 诊脉检验针刺效果、判断针灸禁忌, 诊络脉变化以指导刺血疗法等。

作者 杏林学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