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导师郭赛珊传道授业简介。郭赛珊教授学风严谨,坚持协和传统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肃态度、严密方法)”。

  一、郭师常说: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包含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发现问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她长期坚持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勤于实践,在临床实践中反复体会和领悟中医基础理论的内涵和精神。勇于创新,常说要“知常达变”,其中知常是基础、是关键,达变是创新,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是不可能创新的。

  二、在临床研究中,要求在选题、研究及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中,每一步都一定要以医学基础理论为依据,避免随意性。如在临床证型诊断标准的研究中,首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相关证的诊断标准,再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领悟其中精神,反复推敲相关证在临床上的鉴别要点,如倦怠乏力,只有通过舌淡、苔薄白还是白腻或白厚腻,来鉴别是气虚和湿阻,提出以舌诊为必备的糖尿病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标准,提高了临床辨证的准确性。

  指导学生开展糖尿病临床证型调查前,要求针对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复习西医生理、生化、病理生化、病理生理等基础理论,从而建立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判断标准,使每一个症状的判断都有医学理论依据,如正常人日饮水1000~1300ml、食物水700~900ml、代谢水300ml,合计2000~2500ml,只有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正确判断其是否为多饮等,从而保证对症状判断的准确性及临床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三、她认为要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医学统计学是必修课,年近五旬的她参加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的统计学课程学习,积极参加医学统计学学习班,遇有科研课题设计等问题时,反复向统计学老师请教,常戏称当年是通过“踏破统计室的门槛”才逐渐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提高临床及实验研究水平的。

  在担任中医科主任期间,要求科内医生、实验员、技术员都必须参加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的医学统计学课程学习并通过考试,为中医科的科研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了提高临床科研水平,她带领科室骨干一起参加北京医科大学举办的临床药理学学习班并通过考试,为中医科成为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打下良好基础。

  四、悉心传承

  1994年郭赛珊教授成为中医科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科的临床、科研与教学等工作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共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研究生8名,大多都已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其中博士导师一名已为学科带头人、硕士导师3名。2002年郭师成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导师后,又倾囊相授,悉心指导、培养徒弟2名。

  她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事业,正由她培养的学生们继续开展糖尿病证与证型的研究;继续开展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实验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功能障碍及睡眠障碍、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等等的研究。

  她不仅重视研究生教育,更重视本科生的教育,总是认真备课,由于她的讲课不仅中医理论扎实、融汇新知,而且语言生动,感情充沛,深得协和医科大学历届学生的好评,“讲课生动,引人入胜;感情充沛,妙语连珠;学识渊博,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让人受益匪浅”是学生们给予她最多也是最衷心的评语。

作者 杏林学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